
客服電話:010-6890 0670
cctv.bilrary@staff.com
中新社北京6月20日電 (記者 陳溯)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20日在北京表示,用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,屬于偽科學命題。
當天在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作為參加過大熊貓年度優化配對繁殖專家論證會的專家,劉定震介紹保證大熊貓圈養種群遺傳多樣性有關情況。
他介紹,中國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,于21世紀初突破了大熊貓發情難、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,種群得以快速增長。
為保護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,避免近親繁殖,第一,中國建立了統一的大熊貓譜系,記錄每只圈養大熊貓的個體信息等基礎數據,第二,每年組織專家對種群進行分析,通過計算不同雌雄個體間親緣系數,制定全國圈養大熊貓優化繁育年度配對方案,第三,建立全國“一盤棋”繁育機制,促進各繁育機構的種源交流。
劉定震解釋道,在制定優化繁育配對方案時,通過計算親緣系數,排除掉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的個體配對。因此,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種群,如果存在近親關系,都不允許配對繁殖。經科學評估,在現有技術條件和管理措施下,大熊貓圈養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。
劉定震說:“我也注意到,最近網上出現一種觀點,認為大熊貓基因與人類基因具有較高同源性,因此旅外大熊貓存在被利用開展同源基因實驗、打‘基因戰’或者被克隆的風險。”
劉定震表示,從科學角度說,大熊貓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只有60%多,遠低于人類與黑猩猩(約99%)、大猩猩(約98%)等類人猿,甚至比小鼠與人類的基因組相似度還低,用大熊貓開展針對人類的基因研究沒有任何意義,屬于偽科學命題。同時,境外合作機構對大熊貓開展研究,受到相關國際公約、動物倫理審查規定及雙方合作協議的嚴格約束。按照這些要求,任何合作方未經中方同意私自開展有關大熊貓科研活動,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國際認可和保護,其行為也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共同譴責。